第(1/3)页 【有了秦朝的基础打底,到了汉朝的时候,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仅东汉末年,就有两位名医登上我们的古代十大名医榜单,一位就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的张机张仲景。】 天幕上出现了一张历史课本上见到过的古代老者画像。汉武帝刘彻哼了一声,又坐了下去。原本在讲到汉朝医学发展一日千里的时候,他默默地站了起来。 对,快夸夸我大汉! 连秦朝的制度都被夸得像朵花一样,那大汉肯定也得上上榜啊,刘彻如此想道。结果,的确是上榜了,却是东汉,还是末年。 刘彻觉得这后世女子估计是对西汉有偏见,他西汉这么多的名医,淳于意难道不值得上个榜吗? 没眼光! 【张仲景出生在南阳,就是现在的河南邓州市。他原本是官宦子弟,从小学医,更大的追求和热爱是治病救人。但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医家可没什么太高的地位,只有当官出仕才是好男儿。于是,后来他通过举孝廉的制度当上了长沙太守。】 【当了太守之后那可就不能再大街小巷的背着药箱去给老百姓看病了,老百姓也不敢靠近你啊。在那时候,一个普通平民和官府有了牵扯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张仲景愁得慌,心想怎么办呢?他索性让衙役贴出了告示,告诉长沙的老百姓们,每个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他就在这衙门大堂上坐着,有病的人可以进来看病,大门敞开,你们也不用害怕。】 府衙的正门大开,青年张仲景坐在高堂之上,等待着自己的病人。这正堂平素用得并不多,他觉得不如让它发挥出更多的作用。两个衙役拿着杀威棒一左一右的守在门口。门口很快就围绕了一圈以为这里要开始审案子的吃瓜群众,这可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热闹。 但看着看着,好像还没什么动静,有人不由得就犯了嘀咕,大着胆子问身边站着的衙役:“大人什么时候开始审案子?" 衙役翻了个白眼: “敢情这贴着的告示你们不看是吧?今天不是审案子,是大人免费给你们出诊 看病。”他朝人群中吆喝一声:“要看病的排队啊,不准喧哗。” 百姓们都觉得惊奇极了: “大人还会看病?”不会是哪个权贵吃饱着没事干想要拿他们寻开心吧。 衙役冷笑一声: “我们太守大人从小就是师从名医,在南阳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夫。现在免费给你们出诊,你们可就烧高香吧!" 有人怀疑,有人不屑,但有人也想要赌一把。 “我去!"一个看着就病恹恹的中年男人站了出来,面色惨淡道: "反正也看不起病,不如让太守大人给我看看,说不定也能死马当成活马医呢。" 镜头一转。 原本病恹恹的男人如今脸色已经恢复得好看多了,最起码看着不再死气沉沉。他和自己的一家人朝着张仲景结结实实的磕了两个头,然后将早准备的一篮子鸡子送了上去。 "多谢太守大人的救命之恩!太守真神医也!" 而太守府每月两次的坐堂开诊,排队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天还蒙蒙亮,就已经有从外地赶来的人守在了门口。 "这张仲景倒是个妙人。"刘彻哈哈笑起来。 他对张仲景这样不顾本职工作只想着给百姓看病的行为倒不觉得惊奇——文帝时期的名医淳于意,就是生了个女儿叫缇萦的那位,本职工作是太仓令,管粮库的,但他在看病救人方面的名气却要大得多。1 因此,刘彻是见怪不怪的。 只是笑过之后,又觉得哪儿似乎有点别扭。 像淳于意和张仲景是将兼职做出了名堂出来的,而且这兼职还于天下百姓有利,尚且好说。但若是别的太守,每天不务正业只知道斗鸡玩狗,那可就不好笑了。刘彻挑眉,想想那个画面都觉得火气上升。 不行,得想个办法。 而在太极宫中的李世民也忍不住评论道:“西晋时设立太医署还是很明智的。擅医者就该进太医署,当一城太守岂非浪费?"2 能当太守的人常见,但如张仲景一般的大医却难寻呐!东汉末年。 在岭南的一间屋舍里,躺着十几个病人。 张仲景带着自己的弟子正挨个的给这些病人们诊脉。 这些病人穿着都很破旧朴素,一看就不是什么有钱人家。 诊脉结束后,张仲景带弟子穿过天井,回到内堂。一侧的厨房里,小药童正在努力的扇着蒲扇在熬药。 > 弟子惊喜极了,甚至整个屋舍都陷入到了喧哗和沸腾之中: "师父,这上面说的是你哎!" 医圣! 弟子看向自家师父的眼神中透着崇拜。自己师傅居然这么厉害的吗? 张仲景也有些惊讶,他现在可还不算是名满天下,名头并不如和自己同时代的华佗。 不过,他虽然不是贪图名利之人,但看到后依然心里如同吃了饴糖一般舒服,笑呵呵的道: “的确是为师年轻的时候。" 现在想到在长沙当官的那段时间,张仲景不免有些怀念,也有些惆怅。那时候,疫病还未起.... 他打起精神,转而提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刚才诊脉时的发现,免得待会儿忘记。一边忙碌一边抽空看两眼天幕。 【就这样,来找张仲景看病的人真的就慢慢多了起来。身为官宦,却能够放下架子为贫苦老百姓看病,长沙的老百姓都非常的感激和拥戴他。】 【现在咱们都会说"坐堂大夫"这个词,其实就是从张仲景这里传下来的。】【咱们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也和张仲景有关。】【那就是冬至吃饺子。】 【话说张仲景在长沙当了那么些年的太守,觉得当官还是没意思,他还是想要走遍天下给老百姓们看病。于是他辞去了太守的职位,回到了自己的南阳老家。】 中年张仲景站在船头,看着河边的景象。 每到一个城池码头,他就发现民生凋敝,愈发凄惨。入眼所及之处,百姓们穿着破破烂烂,在寒风中只能抱成一团。 “这些年的冬天好像是越来越冷了。”他向弟子感叹道。 弟子称是,道: "以往要到一两个月之后才这么冷,今年肯定又是一个寒冬。"张仲景眼中带着悲悯之色,叹了叹: “寒冬啊……”不知道又要死上多少的人。 【南阳那时候冷啊,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初期的时候战乱频发,老百姓们也没办法踏实的种地生活,日子都过得特别的苦。张仲景回来后看到很多人饥寒交迫,衣不蔽体,手脚都生了冻疮,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他心生怜悯,思考了很久,有什么东西可以既能治好他们的冻疮,又能让他们饱腹呢?】 【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方子。】 【他让自己的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支起了医棚,然后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的羊肉、花椒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一口大锅里慢慢的煮。等到羊肉和药材都煮烂了,就捞起来做成馅包在面团里面。因为像 耳朵,所以也被称为“娇耳”。】 棚子前摆着两口热气腾腾的大锅。 一股药味和辛香味儿在空气中蔓延开来。 有瑟瑟发抖,脸色青白的乞儿和贫民在棚子前轻声问: "这真的不要钱吗?可以免费吃?""可以,不要钱。”张仲景的弟子笑呵呵的道, ”我师父免费施祛寒汤,每人限一碗。" 旁边有仆妇将锅中的羊肉和药材捞起来放在案板上,当当当当的剁碎,然后用面饼包住。这是她主家张神医想出来的办法,羊肉贵、药材不抵饿,加一点面饼的话就能让人吃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