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去年才让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封地。 等等……朱元璋想起来了,去年的时候他那个混蛋儿子好像的确是给自己献过一本医书,就叫这个《普济方》,说是他安排大夫们编的。 当时自己什么反应来着,好像是破口大骂他“古今至蠢者”,又骂医书不过是不入流的东西。朱元璋想到这里,不由轻咳了一声。 倒是没想到,自己从仙画里听到的为数不多的对大明对老朱家的正面评价,居然是来自这个让他一直觉得伤脑筋的儿子。 “来呀,让周王进宫来见朕!”"等等,把燕王也给朕叫过来。"正好可以一起看。太子丧事之后,这几个藩王都还没走呢。 【后期,朱棣被自己的亲哥哥朱棣猜忌,政治上失意,索性在自己的封地上开始潜心研究植物学。他从医学改为研究植物学是因为在饥荒中看到饥民悲惨,所以想要找出更多的可供食用的植物来解决饥荒。】 朱棣的车队正前往云南。 和任何一个王府的车队一样,马车、骑兵、护卫和仆佣,浩浩荡荡。 路边的流民们看到之后都避得远远的,即使是来不及躲避也都赶紧下跪,不敢多看一眼。朱棣掀开帘子,好奇的看向他们。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百姓?叫个人来问话。"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愁苦的老者被叫了过来。 "老人家,你们这是要去哪里?为何不在家耕地?" 老者叹一句, “贵人有所不知,今年天灾不断,小老儿的家乡 洪水刚过又来旱灾,地里面颗粒无收。小老儿和乡亲们无奈,只能背井离乡,看看能不能在外面讨得一口饭吃。" 朱棣默然,原来是饥荒的流民。 他叹一声,让侍卫给了这位老者一些干粮。一路南行,路上的景象触目惊心。 【为此,朱棣派人考察了自己的封地周围各州县,还在自己的园圃内种植了四百多种植物,并且试图消除一些植物的毒性看看是否能让它们变得可食用。】 【朱棣后来写下了《救荒本草》一书,开了应用植物学的先河。李约瑟,对,就是咱们视频里经常出现的李约瑟看了《救荒本草》之后,称赞朱楠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伟大的开拓者。】 李约瑟的头像冒了出来,附带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和一个大大的赞字。 "赞!" 朱棣和朱棣在宫门口遇到了。朱棣呵呵傻笑,没想到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居然这么高呢! 开心! 本来还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在封地上无聊的老死了,现在却巴不得马上可以回到封地去,赶紧的去研究植物,别等以后了。 不过等看到朱棣后,他忍不住埋怨一句: “四哥,你说你提防我干嘛啊,我带兵又不行,还没打过仗,唯一一次去过战场还是给你送粮草。" 说着说着就有些幽怨,他们可是一母同胞! 而且这些兄弟里面,他和朱棣年岁最近,从小就爱跟着他。朱棣:.…他哪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在心中狠狠的唾骂了几句仙画之后,朱棣真诚的道: "放心,四哥这辈子肯定不会了!咱们一直都是好兄弟。" 待会儿肯定要为这件事被父皇骂,朱棣脑壳疼。 不过话说回来,他倒是很佩服自己的这个五弟,居然医学和植物学都搞得像模像样。若是没有藩王制度……他倒是想让五弟到时候来帮自己做点事情。 【除了描述性的生物学,华夏古代还有不少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运用的传统应用性生物学知识。】 【比如发酵、比如嫁接、比如物种的培育。】 【酿酒和酿豆酱等其实就是对“微生物发酵”这一知识的运用。古人们甚至还知道 在酿酒的时候要用酒曲,主动的人为的引入微生物。】 宽敞的酒坊之类,工人们将一块圆圆的被压扁的酒曲放在水中。 几日后,过滤出曲汁,又投入了一些米饭,让他们开始在高温下迅速的发酵。而农家的宅院里,妇人们将黄豆洗好,放在大蒸甑里干蒸。蒸了之后再晒再蒸,再用麦曲和盐一起搅拌,放在缸里面密封。 北魏。 贾思勰已经辞去了自己的太守之位,经过仙画的宣传后,他名气大增,皇帝非常舍不得,但贾思勰一说是要回去写《齐民要术》,他立刻就同意了。 赐了大量的钱财甚至是侍卫给他,让他可以安然的周游各郡,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齐民要术》写完之后,一定要送来都城。 贾思勰欣然答应。 看到这里,他惊喜的道: “这是酿酒和做豆酱。”他目前正写到这一章节呢。 只是,原来这里面的发酵原理竟然是和“微生物”有关。天幕上依然还是在讲他—— 【还有嫁接和扦插,同样是关于植物繁殖方面的生物技术,即使是现在也还在广泛的应用。】仙画中出现了《齐民要术》一书,翻开后找到了其中关于“嫁接”的记载。"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在农学卷中出现过的贾思勰正在指导农人们嫁接梨树。 “要用棠梨来做砧木,结出来的梨子好吃,个也大,杜梨就稍微差一点。”贾思勰不厌其烦,面对围过来的农人,讲了一遍又一遍,非常的细致:“不要损伤了树枝的青皮,不然很容易死。青皮对着青皮,枝干对着枝干,这样才能让它们结合 在一起。" 有农人不解: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接木?直接用梨的果核种下去不就可以长出梨树来了吗?" 贾思勰温和的道: “这样长出来的梨树,很晚才会结果,而且肉质并不细嫩。往往十颗子只有两颗才能长成结果的梨树,其余八颗都只能长成杜树。还是接木更稳妥一些。"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关于接木和实生木的解释,其实就是生物学上面的遗传分离现象。当然了,他只是归纳,但是并没有触及到现象的本质原因。但作为几千年前的古人,能够有统计的思维,还能归纳,已经是很难得了。 】 "哇,梨树居然是这样种!"有小朋友撑着双颊,口水都要掉下来了: “我喜欢吃梨。"又想起自己在家中院内偷偷埋下的梨核,垂头丧气: "原来这样种种不出来好吃的梨子吗?"那嫁接看上去好复杂啊。 他的娘亲摸摸他的头: “无妨,到时候让你爹爹找来其他梨枝,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这嫁接的法子。说不定也能种出很好吃的梨呢?" 小男孩开心的点头: "嗯!" 贾思勰和其他的农学家譬如赵过等却在思考仙画中说的“遗传分离现象”。 贾思勰以往很少想过发酵、嫁接这些事物的原理,但现在他却隐隐明白,所谓的生物学,或许就是研究“为什么会这样”。 而他,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说不定种梨之法也可以用于种其他的东西,发酵之法也可以用于制作别的, 【而动物学方面,华夏古代的育种工作做得极好,之前up主讲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的《本草纲目》上的内容,就是关于金鱼的品种培育。】 【金鱼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金鲫鱼演化而来的,南宋时始见于记载,明弘治年间开始外传,现在金鱼已成为遍及全球的观赏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