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第(2/3)页

    海外,海外,中国难道真的已经地大物博道不需要外物了吗?,正书写什么的李忱,一下闪神,写错了个字,干脆停笔休息一下,想着刚刚他突然冒出的念头。

    有钱可以办很多事情,有钱当然很好,可是他还有很多赚钱的方式,出海不是唯一。况且,他也可以像别的商家那样,找合格的船长,让他去跑。不需要亲自去跑一趟。

    只是,不亲自走一趟,谁会知道他要什么?李忱想到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满清,勉勉强强开了广州,让十三行为远来朝贡的番人采购货物。

    对于英使马嘎尔尼开放通商的要求,乾隆置之不理。认为富有四海,什么都不缺,能开个广州,让你们买些货物,那是朝廷恩赐,不要再妄想其他更多。乾隆也就勉强对时钟感兴趣一点,让清朝工匠,模仿制造。结果,全便宜了八国联军,当初八国联军攻下颐和园,从里面搜出了很多制作精美的时钟。都是中国自制的。擒纵器?拜托,一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会造了。

    只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第一个把擒纵器用在计时上,有什么用?钟表还是别人发明的。

    中国确实地大物博,无所不包,无需外求。在现代,要是有人保持这种想法,绝对会被人笑掉大牙,可是在那个时候绝对是真理。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西洋人没有的,我们也有。

    比方说,茶叶、大黄。这些东西洋人就没有,我们中国就有。洋人缺了这些东西,就会死掉。跟你们贸易,是赏赐,是恩典。

    只是,中国真的什么都不缺吗?会有这种想法的,除了古人,李忱想不出哪个现代人会这么想。像现代社会一日不可或缺的石油,中国根本不够用。

    所以了,李忱必须要出海,要用他的眼睛亲自出海看一看,有什么东西是中国必须的,对唐代未来有帮助的。单靠商人引进?别傻了,无利可图,谁会做?

    想到这里,李忱揉了揉眉头,他下不了决心出海,不只是因为航海的艰困。

    最大的问题是,他亲自去,那扬州的基业怎么办?拜托别人,他不放心。有谁可以让他信任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