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对这个问题,李忱没有什么历史上有效得方式来改善。科举取士,取得人有才华,不见得能处理好公务,宋代就是让他们入翰林院学习。防舞弊,历代也都逐渐有招,唯独这个。 李德裕也尝试改过,不过他是取消了曲江宴,大概也就是这样,才导致他被人认为反对科举,其实他是想要避免党争出现。 这座师,李忱不改得话,伴随着中国人,还要一千年。直到清末,满清取消了科举,新中国用公务员考试取才,才彻底消失。 既然这样,李忱也干脆这么做好了。取消了以前考官评断文章、诗词好坏得方式,一律用选择题和是非题。加上一些申论题,字数不过五百字得申论题。 这样考起来既快,也可以完全杜绝座师制度。取不取你,已经不再是主考得事情,一切都有个标准。不管考什么,全国有统一的一些基本考题,出题得,会由很多州县调派,像是台湾后世联招得联合命题中心那样。 一堆老师入围,出题期间,不准予外人接触,有很严格得防舞弊措施。每个人会出好一套卷子,然后再由另外一班人马由这些卷子中,抽题目出来,凑成一张考卷。 同样的,李忱也打算这么做。到时候会用印刷,印一批考卷出来,由监考人员带到地方。当然,为了防止舞弊,一切考题全部都会由长安拟定。这样对地方得初等考试来说,几乎就是绝对公平了。 (这样应该可以弭平座师制度了吧。),在李德裕给其他几人解释何为选择,何为是非题时,李忱有点兴奋的想着,这个方式,希望能真的让座师,从中国这块土地消失。 人家外国人也考试阿,怎么就没听说人家有什么座师制度。中国人天性喜欢抱团?管他呢,就算是,也得给我改了。先试验一阵子看看,不再是靠着人去取才,有个公平制度取材,这座师还会在吗? 相比这个惊人的改变,接下来一些措施,就比较平淡了些,比方说,异地为官制,为了避免乡党,所有人都不得就地做官,那怕是初等公务人员,也必须异地。 ‘圣人,荫官该怎么办?’,这个时候白敏中问道,科考有问题,要改,这荫官难道就没问题了,‘问的好,以后这荫官制度,会有严格规定。什么官职,可以荫几人,有大功于国,可以荫几人。’ ‘所有荫官,不再直接任命,所有人一律都要进翰林院学习,成绩不好,也一律擢落。’,白敏中不问,李忱也会改荫官制度的,基本上这是魏晋时期,门阀遗风。这个制度虽然纠缠中国没那么久,可是也影响了几百年,不光是唐朝,还牵连到宋朝。冗官太多、太滥,不仅是宋朝得问题,唐朝也是。 ‘现在,还有人有什么问题吗?’,李忱环视众人,‘没问题,便要实行了。’(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