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吐蕃兵-《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第(2/3)页
高骈说完,找来传令兵,很快传令兵上马,像一方狂奔而去,接着,数个骑兵队向着会州方向奔而去。这些是神策左军的骑兵队,人数大约一千多人。仔细看,会现他们的服饰跟一般人不同。
基本上,这些都是吐蕃人,就是上次攻打维州时,那些得俘虏,遴选了其中骑术比较好一千人,组成了唐军得骑兵队。
现在由他们出去封锁道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们本就是吐蕃人,属于吐蕃的通颊部落。
通颊部落,不是那一个部落,是吐蕃的专业化斥候部落。并不是所有的吐蕃斥候都被称为通颊部落,但是惯有通颊之名得部落,分布很广,应该是吐蕃人刻意这么分配得。他们的分布,大体上都处于边缘,像于阗有,吐蕃新征服得凉州之地也有。
当年赤松德赞,攻占凉州,陷十八堡,陇山山脉以上尽入其手。他在该地设立‘通颊’五尺岱。尺岱是万户得意思,“通颊”五尺岱,意思是说五个万户斥候部落。这还仅仅是驻扎于河西一带的部分斥候,并非是吐蕃斥候的全部。没办法,人家产马多,可以随便这样设立。
维州也有这么一个通颊部落,除了一部分跑散得,大部分都加入了神策左军,成为神策左军得一只骑兵队,其他俘虏则没有处置他们,暂时让他们在原地安生,不过部落杰保,大小领等,都被送到长安,美其名为让他们享受,其实就是作人质。
李忱本来不太喜欢这样的混杂有其他种族得士兵。如果是现代,没问题,他不歧视他们。可是唐代…
其实唐代出了很多有名的异族将领,他们都对唐朝忠心耿耿,真正被叛唐朝的不多。只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出了一个安禄山,就让李忱对异族印象大坏。
这也怪不得他,知道西罗马帝国得历史,他就对这些异族雇佣兵,抱有很深刻得警惕,在他看来,这些人就是养不熟得白眼狼。
还有,中国历史上一个反骨仔,努尔哈赤。他能够成事,什么十三副甲兵起家,靠得就是这个。
那时候东北混有大量女真人,他们或是居住在城市,或者受雇于当地得官员,甚至是将领。
努尔哈赤凭什么席卷东北,靠得就是他们。攻打城市,还是与明军交战,都有这些眼线帮忙。攻城,他们帮着打开城门,与明军交战,他们帮忙刺探军情,明军将领还对他们没什么防备。
种种原因,让李忱很不喜欢这些异族兵。他可以接受大唐境内有这些人,你住着,就住着,给我安分守己,我也不去特把你们怎么。
可是军队的话,李忱却很提防他们,深恐他们从大唐学去什么军事技术,学会如何组织,如何动员,然后又把所学掉过头来,对付大唐。要是后世,又出了一个覆灭大唐的异族,还是李忱让他担任军队长官得,李忱哪怕死了都会气得从坟墓爬起来,再死一次吧。
这也不是李忱一个人得观念,唐代还没什么受到影响,朝堂中还是很多异族将领,边疆地区,守将也很习惯依赖那些招集而来的游牧民族。可是到了宋朝,华夷之防逐渐兴起,一直贯穿到后世,虽然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参加到战争中,还有人受到封赏,可是真正能当上官员得,却是一个也没了。当然,满人也不例外,他们自栩为中国得主人,对那些奴才般得汉人防的可紧了,宁可结交外国势力,量中华物力,结友邦欢心,也绝对不能让“异族”,威胁到他们满人的地位。
虽然对异族防备,可是,最终李忱还是决定,接讷他们。把他们纳入大唐正规军体系里面。原因很多,先不能因噎废食。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少数民族兵马,替中国立下汗马功劳,比方说著名的女将秦良玉。唐代的话,这种例子更多,不能说少数民族,就认为人家包藏祸心。
更重要得原因是,李忱打算尝试得民族政策。既然要民族融合,那就全部融进汉族好了。他打算利用大唐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势,把那些个异民族,全部融合在一起。
统一都说汉化,习汉字,着汉服。他不会刻意去抹除那些异民族,但是会刻意得让他们融入大唐,再也无分彼此。一个伤疤,要好,就要让它静静的复原,有事没事去挑起伤疤,看看好了没,根本是嫌事不够大,或者根本没那个抚平创伤得意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