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后来为什么会败坏了,最后大家只记得科举,他也忘了。不过,不妨碍他在唐代实施这制度。当然,招收多少人,依地方才财力,有钱得地方可以多招点,他们毕竟事务也是比较繁忙,没钱得地方就少招些。 各地都对这个政策没什么抵触,不管怎么说,多些人手办事,也是好得。李忱也达到他的目的,要设法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努力得目标。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澄清吏治。这些学生,都比较年轻,或者说涉世未深,让他们进入个地官府实习。年轻人嘛,总是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尤其是那种违背良知和法律得。 他们还没有太被社会给磨平菱角,对很多不公正之事,都看不惯。正好可以遏制一下,官场各种歪风。不说他们以后会不会这样,至少现在可以防制一些。 还有,针对唐代一些特点,他对学校毕业后,进入官场作出了一些规定。一则是,异地为官。本地人,可以进入本地学校,也可以在本地实习,可是将来要出仕,必须异地,避免与乡里结党,作大地方势力。 或者地方官提拔学生,进入官场,把持某地朝政。别忘了唐代藩镇制度,要是有节度使藉此把官场上下换了个遍,等同于一手遮天了。 除了公办得学校教育,大唐这几年,随着他的科举改革,每年录取人数增加许多,因为不管是官员,还是以前得吏员,都变成要考。导致私家办学兴起,各地私立学堂也增加不少。 关于应考、当官得学校够了,李忱开始盘算中小学校。在李忱计划中,不是为了培养官僚。主要是落实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其中还包括了各种技校,一群文盲,无法推动技术展得,连字都不认识,做什么都只能靠经验。 不识字也无法纪录,只能靠师徒传授。不识字,你连说明书都看不懂,怎样使用比较复杂的机械?光靠手把手慢慢教?不识字,对各种现象,只能知其然,而不之所以然得使用,连想要改进都没办法。 此外,各行各业,都需要识字,需要很多识字的人力。像是商业,没有充足得识字人力,就无法扩展,你能想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连帐本都看不懂,掌握一家商店吗? 所以,李忱要设法推广教育,不说达到全民普及识字,也要尽量增加识字人口。本来李忱今年有钱了,可以让礼部和工部出面开始兴建小学校,推广新式教育。 只是,陇西得收复,占了非常多的经费。目前陇西急需恢复生产。朝廷要拿钱出来。有人提议,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然后拨点钱意思意思,其他方面就让陇西自己想办法筹措。 这个方法被李忱驳了,如果任由地方自行筹措,他把军政、民政分开,还有什么意义,最后还不是让地方自行其是,毕竟你一没出钱,光想着收钱了,既然地方把保护费都给你了,你还怎么有脸插手地方事。顾然后来展还要靠地方,可是先期展,尤其是陇西,百废待兴,朝廷不可能不管。 要管,就要花钱了,花下去,朝廷就没钱了。开拓荒地、兴修水利,移民,样样都要花钱。 李忱也没什么钱了,要扩张军队,制造武器,朝廷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都是内帑补贴了,所以,他也没什么钱去办学了。 难道就此搁置?此适宜早不宜迟,况且,他知道谁有钱,所以他招了一个人入宫。把地方办小学校的事情,交给他。(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