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关于军校,参观过后,李忱有了更多想法。笔趣阁Ww W. biqUwU.Cc除了士官学校,他又考虑了两件事。第一件,要不要让所有新科进士,都进行军训,就像后世大学生,嗯,中国得大学生,包括台湾得大学生那样,进行军训。 台湾得应届大学生,也会进行军训,上成功岭,分寒暑假两批,都要上成功岭一次。如果没考上得,不是不用去了。 台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废除兵役。所有男生成年后,都要去当兵。最初是三年,之后逐渐缩短,两年、一年多,又有求学时期上的军训课,可以抵免。后来还出现了替代役,就是不入营,去各地需要人力得公家机关服务,充当兵役。 另外还有一种国防替代役,通常是具有一技之长得特殊人才,比方说电子类硕、博士,可以去一些大企业,正常下上班,但是领得薪水比较少。这样的好处是,企业可以获得比较充裕得低廉、高素质人力。 服兵役得也有好处,不必去服一般兵役,耽误时间,毕竟兵役快也要一年,脱离专业一年,对这个快变迁得社会,他们就脱节了,服这种兵役,不仅可以挥专长,服完以后,还可以直接被企业聘雇,算是一举两得。 以上这些,都是台湾因应大量服役得年轻人推出得。一方面是因为台湾不断精实国防力量,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以前号称五十万大军,尤其是刚来台湾那几年,情势紧张,更需要人力,记得那几年当兵的挺惨得,本来三年退伍,硬是又延了几年,结果时隔数十年,当初服兵役那群人都老了,越想越不甘心,跳出来要求国家必须赔偿,因为严重得时服役,已经算违法了。后来则是,兵力精实,人口渐增实在不需要那么多人服役,才会推出这些方案。 而唐代的情况,就是逐渐重文轻武。李忱开始考虑,有没有必要让全部翰林院学士,那些考上进士得,荫官进入得,全部去军队训上一阵子。 一方面,扭转大唐重文轻武现状。令外一方面,则是培养团队精神。在台湾,有一种说法,没有当过兵得,不是男人。听起来好像是废话,既然是义务役,当然每个人都要去当兵了。 不过正确来说,是当过兵,会比较成熟一点。军营那种环境,挺改变人的。艰苦得训练,团队得生活,几乎每个人退役后,都会很怀念当兵得岁月。怀念那被班长狠狠折磨得日子,怀念跟同袍坦诚相见。通常,在服兵役中,很多人都会交上好友,这也算是几铁之一,一起扛过枪。 李忱看中的是,当过兵,会比较有纪律,会比较懂得团体荣誉。还有就是,看不起武夫?连你都当过你看不起得大兵,看你还怎么重文轻武,好好把那些四体不勤得家伙,狠狠训练一番,也算是文武合一了。 另外一件事情是,他再考虑,要不要在军校推展儒家思想。这件事情他考虑了很久。儒家思想,看似跟军事没有关系,甚至儒家思想不是好像一种消极思想,老是想说什么以德服人,不要妄动刀兵之类的。 可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君,以及仁义,却是一只军队很需要的。忠君,这不用解释。仁义,我们所说得仁义之师,王者之师,不是就是仁义吗? 再说了,儒家思想也不见得就消极、懦弱了。李忱决得,这不是不能引导,像心学,在中国就变成那种空谈,日本人就融入到他们传统的武士道中。 也就是说,李忱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撷取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民,大一统观念,还有那种九世复仇得概念,都要加进去。至于那种什么以德服人,完全要改掉。 ‘如果编纂一部武士道,专门给军校生读,或许很不错。’,李忱这样考虑着。一下子没想到叫什么名字好,西洋有骑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中国应该要叫什么呢? 也是叫武士道吧,为了区别传统得儒家,或者说不让人误会。不过根子里面还是儒家思想。不要嫌弃儒家,儒家得气节,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很适合军人。 根子里,孔子绝不软弱,六艺中,就有两个和战争有关,射、御。还有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大夫可杀不可辱。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还有孟子得舍身取义,虽千万人无往已。这可是中国人重要的气节,怎么能不提倡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