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岳鹏举直捣临安城-《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岳飞便没有像上次一样直奔临安城下,而是一路拔除宋军的据点,以获取补给,并为后续大军扫平道路。

    可相对于宋廷的迟钝反应而言,同军这个速度还是非常恐怖。

    更恐怖的是次日黄昏,穰东镇宋军哨探就发现同军前锋。

    军情急报送至临安,宋廷大震。

    年初的同宋大战,因为梁方平、何灌相继溃兵,导致颖、汝门户打开,方城山要塞守军士气大衰,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才让同军长驱直入。

    两国停战之后,赵桓痛定思痛,派出佥书枢密院事李回亲自将兵,专门部署方城山至周土县的防御体系,以期留足充分的预警时间。

    后者还算用心,前后忙活了好几个月,向皇帝保证方城山至少能撑半个月的时间。

    可结果却是同军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攻破了方城山要塞,还一路打到了穰东镇。

    而直到此时,大宋皇帝新任命的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还在京兆府与一众军头扯皮。

    莫说统率陕西五路,此公连离京兆府最近的凤翔府兵马都没法调动,指望其人起兵勤王,恐怕还得等上月余时间。

    准备了半年时间,大宋朝廷还是面对内无敢战之兵,外无速援之军的危险局面。

    赵桓惊慌之下,立即要求关闭城门戒严后,又召百官议事。

    朝议一开始,言官的火力便集中到了李回身上,弹劾其人欺君。

    赵桓心乱如麻,无从分辨其中曲直,直接罢免了李回的职务。

    可现在的问题是临安城即将被围,便是杀了办事不力的李回也于事无补,问题还是回到了如何应对同军即将到来的攻城上。

    众臣仓惶无计,除了“固守城池速召四方大军入京勤王”“拥驾临狩徐议所向”之类的车轱辘话,便玩不出什么新花样。

    赵桓急得跳脚,一再逼问,户部尚书梅向才向其建议道:

    “敌军轻骑突入,所为乱我军心。不若四面十里间各屯兵两万,坚据要害,以伐其谋,再选派万骑往来助之,绝敌粮道。

    朝廷已经清野,南阳周边刍藁且竭,使其不得进掠,敌进退不得,必……”

    “四面十里间各屯兵两万”就是八万,再加上“选派万骑”,城中还得留守必要的兵马,总数至少得要十万人,问题是临安城中满打满算能有两万兵么?

    梅尚书此番高论已经不是什么纸上谈兵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不过,此公的神经之语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激发了众臣的想象力。

    有臣子便提出如下建议:

    “同军大举而来,其国内必然空虚,官家可走使以元帅拜康王,集兵扬言直捣燕京以动其心。潜军敌后,合四方勤王之师,统其背夹攻之,敌不难亡……”

    很明显,相对于梅执礼张口就来的十万大军,这个建议明显更具有操作性。

    不少大臣相继附议,并建议元帅之职不足以显示决心,必须冠以“大字”。

    至于临安能不能坚持到康王统兵夹击同军的那一天,则不在这些的人的考虑之下。

    赵桓早就分寸大乱,又被臣子们的七嘴八舌吵晕了头,完全失去了对形势的判断力,当即命中书舍人起草圣旨,命康王构为京西两路兵马大元帅。

    圣旨拟订,传旨却是个大问题。

    同骑很快就要打到城下,潜入敌后传旨险之又险。

    没想到当此危难关头,原本畏惧同军如虎的大臣们却踊跃争取这个危险的任务。

    或许,借机逃离临安,“潜入敌后”,才是他们的本意吧?

    不过,已经麻爪了赵官家是没有这个判断力了。

    其人稀里糊涂间就接受了臣子们的建议,将圣旨复制了数份,并派出若干得力臣子立即出城传旨。

    成事者不谋于众,心力憔悴的赵官家是切实体会到了这句话。

    眼见臣子们再商议下去也拿不出什么有用的计策来,还会因为争吵而让人更加心烦意乱,赵桓也不想再留他们给自己添乱,便宣布退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