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税收-《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第(2/3)页

    李忱整治了渭河河畔,密密麻麻得水车,后来才知道,这灌溉用的沟渠也是被严重占用。

    其实,唐代不是没有管理郑白渠,理论上归京兆少尹管辖,其中唐代的水利法,“水部式”有规定了管理办法,也有专门机构管理。但是这些都禁不住权贵,本来合计能灌溉四万四千倾得郑白渠,到了如今,只能灌溉六千多倾。

    李忱就是要整治灌溉沟渠,除了重申禁止设立水车,他还干脆派出了禁军,直接把水车拆光光,以后每年春耕时节,都会派出进军去巡,他还下敕,沿途百姓,只要看到有水车,拆毁不用负责。看有几个敢顶风作案。行,你有本事,派人看守,那正好,不要被逮到,哪家被逮到,就是重罚。有人看守,刚好当证据。

    单是这样还不够,他还要重新整顿水利。郑白渠除了因为水车占用,还有就是河道被水切削,导致进水日渐减少。更重要得原因是,缺乏疏通。

    田间灌溉沟渠是要疏通得,不然大雨冲刷,以及日积月累,会逐渐淤塞起来,所以需要维护。这是一个长远,且耗费人力得工程。除非你用石头去修,不然周遭坍塌是经常有得。而且这还不能只会一段,必须要从源头开始,每一段都要维护。

    农民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一来没人带领,二来,即便自己动手,也是要准备粮食得,甚至,很多时候连时间都不够,被抓去服徭役,哪来时间修这个。

    没时间修,打架倒是有时间,因为通常半天可以打完。乡间为了争水渠使用权,大打出手,造成人命得可不少。而因为沟渠荒废,导致无水灌溉,减产得田地更多。

    台湾有义民庙,拜得就是这些人。这有两个名称,一个叫福客斗,一个叫彰泉倾。福州人和客家人斗,漳州和泉州打,死伤不计其数,后来各地统一建立义民庙,把那些横死的供奉在庙宇里面。

    这难道无解吗?也不是。不是没有那久长久的水利工程,台湾有八堡圳,康熙寺四十四年修建,到现在还能用。

    还有,日据时代,日本人也修不少灌溉渠道,工程量也不小。也是用了百年还在使用,也没听说什么特别维修。怎么做得?很简单,因为水泥。

    水泥,李忱囤积了很多,修路只是一部分小功效。最大得用途,还是修筑灌溉沟渠。从最初开始他就囤积不少,只是被战事耽搁了,没钱修,只能继续屯,现在要拿出来用了。

    水泥修的沟渠,就不怕淤泥堆积,也不怕大雨冲刷,虽然花费会比较多,但是,修好以后可以一劳永逸。

    刚好各地劝农判官都设立了,利用劝农判官来协调人力,还能用的要维护,荒废得重新整饬,用水泥不敢说以后完全不用管了,可是用上几十,甚至上百年也不成问题。

    用上百年?这可不是大地方,像龙渠,入水口是用石块修的,这样比较耐用。地方沟渠如果能用上百年,这其中减少得人力物力花费,增加得产量,简直难以计算。

    水泥不会淤塞?没错。除了不怕坍塌之外,水泥沟渠,水流会比较快,比较不容易造成淤积。李忱也是电视、报纸上看到的。

    水泥因为可以让水快流过,还不怕水冲刷,所以被大量用在治河工程上。不过,也不是没有缺点。所以在现代社会,开始慢慢舍弃水泥。

    台湾曾经花费大钱,去整治一条河,截弯取直,还用水泥修了堤防和河道。结果,失败…,花了大钱,可是反而水淹得更严重了。

    为什么?原来就是,下大雨的时候,水流太快,上游毫无遮拦得冲了下来,又被截弯取直,结果下游河道来不及排泄,多的水就漫溢出来了。原本没也有截弯取直,水还有地方可以漫流,给下游泄洪时间,可是一截弯取直,连这点时间都没有了。

    当初不是没有考虑过这问题,泄洪不及得问题。整治时,有考虑了百年线。意思就是,过去一百年,最高会淹到哪里。可是当年就是疏忽了,没有截弯取直,有地方暂时漫溢,水不会涨那么高…
    第(2/3)页